一篇赋就是一本书

——拜读王金铃《绳金塔赋》样书感悟录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一篇赋就是一本书

——拜读王金铃《绳金塔赋》样书感悟录

2025-01-26 17:13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一篇900字的赋,能“抻出”一本10万字的书,可见这篇赋的“含金量”是多么之高呀!这,只有擅于创作赋的王金铃,才有这个真本事!

最近,当我再次拜读到王金铃新出版的《绳金塔赋》样书时,不得不发出佩服不已的赞叹之声!

“高瞻远瞩”“引经据典”“承前启后”“波浪壮阔”,是王金铃撰写赋所采取的重要方式方法,重要风格特征,也是之所以能把一篇900字的《绳金塔賦》变成一本10万字著作的“由来”。 此书诞生于2024年末期。全书大16开本,共143页,图文并茂,若10万字,比原赋翻了许多倍。先撰写赋公布于世,再对它进行诠释出版书籍,这是王金铃在创作道路上呈现出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一贯做法。因为工作繁忙,他先前创作的各种赋都经过详细注释结集出版了,只有这一篇没有编纂成书。应广大“赋爱好者”的要求,他特地从百忙中挤出时间为此赋涉及到的一时难于理解的古典古文古诗古辞古字等“历史掌故”,进行了一一诠释,以方便他人读懂这篇赋,掌握这篇赋的写作“心路历程”及其重要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深受读者的青睐!

“诗词歌赋”在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尤其是赋,它发端于战国时期。过去,它属于“短小精悍”文学作品,具有“小巧玲珑”特点。不知何时,王金铃对创作赋产生了浓厚兴趣。他笔下的赋都是精雕细刻又脍炙人口的名篇名作。像久负盛名的《齐赋》《奥运》《糖都赋》《航天赋》《廉政赋》《儒赋》《辛亥赋》《国香赋》《龙城赋》《丝绸之路赋》《冬奥赋》等等。

一篇赋,一本书,王金铃撰写赋总是朝着这种方向努力。他认为,这也是读者赋予他的“习惯性动作”。因为他所创作的赋,每一篇都是数一数二的扛鼎之作,“含金量”极高!在为纪念绳金塔建塔1100周年而创作的这篇《绳金赋》里,他以铿锵有力的笔法把宝塔的前世今生在人文历史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它经过初建重建再建的时代背景都描述的一清二楚,使读者一看就知道,此塔虽然历经天灾人祸和战争洗礼,之所以还能够巍然屹立千百年,关键在于历朝历代的重视,在于人们虔诚的信仰,还有一些美丽动人的传说。此始建于唐代,金色葫芦顶,青色脊瓦,红色栏杆,飞翘塔檐,斜托斗拱,样样“巧夺天工”。塔内立有旋梯,塔上“真门假洞”相错,塔身挂有近百铜铃,能每层发出不一样的声音。整座塔一共7层高,呈八面型建筑风格,这是它吸引国内外各界人士的一个显著亮点。作者提笔作赋时,是此塔的独特造型和所含的历史文化背景为他带来了创作灵感,他也是根据这些情况创作赋的。他“驰骋赋坛”“广征博引” “妙语如珠”“笔端生花”,为读者留下了许多“待解之谜”。全书前前后后共有55处析注,一个析注短的一百多字,长的达一两千字,内容丰富多彩,“面面俱到”,足以吸引读者,越看越想看!

废寝忘食”“搜肠刮肚”“绞尽脑汁”,旨在为赋作注,为历史作注,为读者作注,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但这只有王金铃“心知肚明”,才能迎难而上,完成这项艰巨任务。在注解中,有的是要澄清一个历史事实——像众说纷纭的“何人选址建塔问题”?作者通过查阅大量历史资料和现场勘察,得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观点——那就是此塔是由“异僧惟一画地为祥意筑梵观”;有的是为塔写历史的——详细拜读欣赏此赋之后,恍然大悟,原来南昌市还有一个别称——“洪城”——它来自隋朝年间改豫章郡为洪州总管府。相传,黄帝的乐臣伶伦(洪崖)到南昌市西山掘井修炼,创制音律。井水清澈,时人闻之,争往游观。洪崖井成了当时的名胜,因之洪州又为洪都。到了唐代,仍谓之洪州。故后世人们亦将南昌市称作“洪城”。除此之外,据考证,绳金塔“开基惊获三宝”在当地还是一个流行甚广的神化故事。其装在一个铁匣子里的三宝为金绳四匹、剑三柄、舍利三百。传说当时南昌城内有三湖九津,是典型的水乡泽地,洪涝多发,蛟龙出没,为害甚烈,又时有火发遇风,烧房焚舍,人们特别盼望尽快治理好这“三害”。而当时出土的三柄剑每把上刚好各写有“驱风”“镇火”“降蛟”字样,正好符合民意,所以越传越广越久,至今仍然生生不息;有的是为塔“树碑立传”的——此虽然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它把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求索奋进的人文历史都浓缩揽括在里面了——赋曰:“若乃叹古忆往,颂尧舜,赞汉唐,岁逾五千,文明辉煌。”其意为若是对过去的历史进行回顾,就会想到我们的祖先唐尧、虞舜,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远古帝王,就会想到中华民族过去的文明史与今天是“一脉相承”的——面对新时代新时期,新使命新征程,中华民族的明天,一定会从辉煌走向更加辉煌;有的是为塔称赞帝王将相的,为帝王将相“品功摆好”的——使朱洪武、康熙、乾隆等修辑“庙宇楼堂”成为尊重支持平民宗教信仰自由之举,是“功在千秋利在当前”,是此塔今天之所以成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非遗”文物古迹,成为名扬四海的旅游“打卡地”的根本所在;有的是为塔“歌功颂德”的——读罢此方知绳金塔所在地江西省南昌市原来是一块“天上人间”之福地——“十里洪城,玉宇琼楼,林如翠镶,湖若珠嵌,好一幅人间大乐园。” ……凡此种种,一一写出了塔的“前世今生”“功过是非”,增加了赋的可读性新鲜度!作者为之可谓是“呕心沥血”“在所不惜”,其著书立说精神值得我和读者及其文化人学习学习再学习!

“笔耕不辍”“著作等身”,是王金铃入主文坛孜孜不倦追求的真实写照!他租籍山东,今年已近“耄耋之年”。几十年来,他创作的各种文学作品和文艺评论多达2200多万字,出版了多种版本书籍,是中国著名的“多元”作家!我已步入“古稀之年”,今天能够再次拜读到他的新著,真是“三生有幸”!希望即兴写成的上述文字,作为“老年人写老年人”的一点感悟录送给他,不知道他愿意不愿意接受这份来自蛇年的“文字”贺礼!(李德金

【责任编辑:苏嘉】
返回顶部